您好,欢迎进入贵州省司法厅门户网站!

贵州省司法厅-体育现金网app下载

 字号:[ ]    视力保护色:

近年来,贵州省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“八五”普法规划,紧贴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,以“法治 ”为抓手,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,构建线上 线下 流动“三位一体”法治文化阵地,推动普法宣传有形有效覆盖,让法治文化阵地“活”起来、“用”起来,不断增强影响力、渗透力和感染力。

构筑指尖普法阵地

延伸法治宣传教育触角

立体化普法矩阵实现信息适时推送。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快、覆盖广、成本低的优势,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融媒体中心、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普法矩阵,实现普法信息融通汇聚,第一时间推送至村居一线,形成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。2021年以来,共发布普法相关内容1万余条,累计阅读人数突破10亿人次。平安毕节、毕节司法、毕节公安等新媒体粉丝量突破500万人次,“夜郎政法”头条号、“护赫黔言”一点资讯号荣获全国“四个一百”优秀政法新媒体荣誉称号,“威宁检察”“毕节检察”“七星检察”进入全国检察机关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排行榜前20名。

精准化普法栏目回应群众法治关切。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热点难点问题,在“两微一端一网”设置“以案普法”“民法典相伴”“未”你说法、“生活与法”等普法栏目14个,13家律师事务所开通线上法律咨询,“点对点”在线快速咨询,通过视频在线直播、线上解答等方式,为群众释疑解惑,在线咨询人数突破1.2亿人次,解答法律问题8800余个。在全省率先研发未成年综合保护云平台(守未联盟),把全市11个法治教育基地资源、法治课程整合设置云上基地、空中法治课题,让广大师生、家长随时在线参观,注册用户达130万人次。

大众化普法产品让群众乐于接受。结合地域特色和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,拍摄制作全省首部民法典普法连续短剧《法·点人生》(共150集),点击量、观看量突破1.8亿次,入选贵州省网络普法作品二等奖。制作普法电影、短视频600余部,采用“影视 法律”的表现手法,用生动的剧情演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,使书本上的法条“活”起来,深受群众喜欢,《公开听证》获全国十大微电影、《最美烟熏装》获第六届平安中国“三微”比赛最佳摄影作品,《重生》《好运来》分别获全国第八届、第九届“金法槌奖”。

打造线下阵地集群

实现普法有形有效覆盖

“一核多元”推进法治阵地全覆盖。针对全市3716个村居(社区)分布广、基础弱的实际,采取市县联动共建,“抓点、串线、带面”,推动县区形成“1个法治主题公园为核心、多个法治教育基地为支撑、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”的普法阵地,在每个乡镇选取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广场、长廊等进行重点打造,带动辐射周边创建,形成集群示范效应,实现阵地有形覆盖。截至目前,全市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7个、法治教育基地104个、法治广场405个、法治长廊172个,3716个村实现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。

“三横三纵”打造法治文化示范带。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、旅游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民族文化,采取法治 模式打造体现地方特色元素示范带。整合全市旅游资源,选取“织金洞、百里杜鹃、威宁草海、赫章韭菜坪、大方九洞天”等5大景区,通过石刻、雕塑等载体,将宪法、民法典、法治故事、景区保护法律法规等有效融入景区建设,形成法治 旅游文化示范带,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。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,在“鸡鸣三省、金沙黄家坝、纳雍枪杆岩、赫章哲庄坝”等6个革命圣地,把革命时期鲜活法治故事、新时代法治文化有机融入阵地打造,更好传承红色基因,形成法治 红色文化示范带。结合地域民族元素,选取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“黔西化屋村、赫章海雀村、威宁石门村、纳雍县李子村、大方县木寨村、七星关青山村”等12个村,利用新建民族文化元素建筑群、栽种行道树、法治文化广场、公厕、凉亭、村民房屋墙体彩绘、护栏安装等载体,采取双语普法等方式,形成法治 民族文化示范带。

常态开展宣传拓展普法覆盖面。依托已建成法治文化广场、文化长廊等阵地,在民法典宣传月、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,元旦、春节农民工务工回乡高峰期,围绕农村多发的征地拆迁、劳资纠纷、林业产权、土地承包转让、交通事故、医患纠纷、房屋产权、家庭婚姻、家庭赡养、财产继承、妇女儿童维权、农民工维权等问题,通过以案释法、现身说法、模拟法庭等形式,多形式多维度开展专题法治宣传、咨询服务活动,让群众学有所得、得有所助。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.7万余场次,发放宣传资料522万余份,受教育群众508万人次。

用好用活流动阵地

示范带动法治素养提升

整合基层“五员”“讲”。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、农村守法普法示范户、人民调解员、联户长、网格员等基层“五员”贴近群众优势,用好用活市县乡村“普法矩阵”,以视频、音频、图文等方式适时推送法律法规知识,制作普法“小菜单”,由基层“五员”召开院坝会、板凳会等形式,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,带动群众法治素养提升。目前,全市共培育“法律明白人”2.4万人,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3300余户,人民调解员1.93万名,配备网格员2.9万名、联户长12.7万名,点对点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0余万场次,发放宣传资料50余万份,化解矛盾纠纷5.7万余件。

动员群众文艺队伍“演”。分地域组建群众性法治文艺队伍,将群众身边的法治故事、法治人物、警示案例等编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山歌、法治儿歌、法治三句半、顺口溜、小品等文艺作品,在乡村法治广场、公园等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性文化宣传活动,向群众进行宣传,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、村民参与到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活动中来。截至目前,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600余部(首),开展演出3500场次,覆盖群众60余万人。纳雍县“山歌普法”经验被《贵州改革情况交流》刊载推广。

引导志愿普法队伍“宣”。以“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”“送法下乡”“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”等活动为抓手,倡导律师协会队伍等社会普法力量,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,组织律师参与送法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乡村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军营活动,鼓励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积极参与党支部联建活动,通过普法宣传引导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。2021年以来,全市140余名律师开展宣讲活动230余场,发放法律等知识宣传手册和法律知识读本法治宣传资料20余万份,受教育群众15万余人。同时,依托“法治讲台”“民法典宣讲之律师以案说法”等栏目,组织律师围绕生活中的案例,录制短视频解读法条,截至目前已推出10期“法治讲台”,13期“民法典宣讲之律师以案说法”。

(记者:王家梁,通讯员:远航)

网站地图